最近参加朋友父亲的葬礼,了解了一下病人的情况如下。

男86岁心脏病、心衰、肺功能不全(经常需要吸氧)、胃出血、浮肿(长期服用利尿药)

西医诊断与治疗

病人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就导致全身的水液代谢慢,出现下肢浮肿,所以需要长期服用利尿药。

心力衰竭,因为心脏动力不足,所以血液就不可以粘稠,需要稀释血液,就要用到抗凝血药,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心脏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

胃出血,因为长期服药,破坏了胃脏,导致胃部有出血的情况,理论上正常人的血液是可以自行凝固并且愈合伤口的,但是病人长期服用抗凝血药,导致胃部出血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西医的治疗方案是定期输血。

消化科的医生是说不让吃抗凝血药,但是心脏科的医生坚决不同意。最后选择还是落到了家属的身上,这种思路,有点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意思,最后的压力还是会落在病人家属身上。

下边我用中医的整体观念来捋一捋这些看似复杂要命的症状是如何把他们整合起来的。

看下图

三焦示意图

正常人的规律是下焦的能量给中焦,中焦的能量给上焦,最后经过上焦心肺输布到全身各处,达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如图2

图2

但是由于病人有肾寒,导致下焦的能量不能或者只能少量的到达中焦,中焦能量也只能少量的到达上焦,这样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心脏病,心力不足的情况出现。如图3

图3

这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西医看到心脏有问题,出现了下肢浮肿,就用了利尿药,害怕心肌梗死就用了抗凝血剂。最后导致了下焦更加不足,因为利尿药是会损害肾功能的(中医里就是肾更加寒,没有生发的力量)。而恢复心脏功能的药又会损伤了中焦的能量,这样就会形成把中焦架空的一种状态,最后形成了胃部出血(胃气严重不足,就会出血)。如图4

图4

而对于中医来讲,找到致病的根本原因——肾寒(下焦寒),既可以避免之后用药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应该用四逆辈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当然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只是通过这一案例告诉喜欢中医的朋友们,学习中医药建立整体观念,绝对不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病例如果要是碰上糊涂中医,见到心脏有问题,就会用黄芪(补气),肾也不足就用地黄(补肾)的方法来治疗,这就是大错特错了。

最后感谢大家一直的支持,喜欢就转发

张凯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qkh.com//mjccby/129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