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胃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胃出血诊断 >> 亲历德国慕尼黑医院nbsp口述与中
文章摘要:看完了我有一种冲动,就是找IBC德国项目,去德国生活。患者从就医环境、住院待遇、医护人员态度、病房床位周转等各方面做了描述,差距真的蛮大,医院能发展到这种程度,我们的国家真的发达了。
前些天,因为消化道出血,我在德医院。前几年因为同样的原因,我医院,于是就有了一些比较。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基础条件各异,中、德医院之间有些地方不具可比性。但医院毕竟是治病救人的地方,相通之处应该多于差异,因此我就想参照在国内住院的经历谈谈此次在慕尼黑就诊的观察与体验。
那天一早,我发现自己的大便呈黑色,凭经验,知道是胃出血的老毛病又犯了。上午,到附近一家私人诊所化验、开药,准备在家静养几天对付过去,但第二天病情加重,医院看急诊。
就医环境:病人少很清静
这家名为“慈善兄弟”医院位于慕尼黑市诺伊豪森—纽芬堡区,虽然只是一家拥有医院,却已有百年历史与很好的名声。
医院的时候大约是凌晨1点,急诊室里只有少量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当我把自己的情况向护士简单说明后,她便立即去喊大夫。同时,我被推进一间治疗室。不一会,一位男护士过来给我量血压、上监护仪和扎针输液,随后一位女医生开始问诊,了解我的病史和此次出血前后的症状和感觉。在登记了我的住址和电话后,大夫又问我有没有医疗保险,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她只是点点头,并没有提钱的事。在德国,医院都是先给病人诊治,事后再寄账单。
躺在床上,我不禁想起前几年在北医三院就诊的情景。那次也是半夜,急诊室里拥挤不堪,打点滴的病人,陪同的亲属,穿梭其间的医护人员……一批人走了,一拨人又来,急诊室里喧闹得像白天的菜市场。相比之下,医院里实在是太清静了。据了解,在万人口的慕尼黑市就有41家医院,医院的压力要小得多,医院还希望多“招揽”一些“顾客”。
不过,这里病人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德国人平常医院,而是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即与自己有固定联系的私人诊所医生。像感冒发烧或胃肠炎等常见疾病,基本都在诊所里解决了。诊所里存有病人的病历,医生与病人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彼此间不仅熟悉而且信任。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或者比较复杂,诊所的大医院救治。据有关资料,德国目前有12万名注册的“家庭医生”和专科诊所大夫,医院医生持平,因此在诊治病人方面,德国的私人诊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接受了初步诊治后,一位护士便推着我去做各项检查,有胸透、B超和心电图等。凌晨3点,我被推进一间留观室。这里躺着另外两位病人,他们一动不动,但不时发出轻微的呻吟,估计病得都不轻。第二天早晨,邻床的那位病人慢慢地坐起来。他头上带伤,手缠绷带,问我这是什么地方,医院叫什么名字。交谈中得知,他来自阿富汗,目前一个人生活在慕尼黑。昨天晚上他骑自行车摔伤了。从他那茫然的神情看,这个年轻人并不知道昨夜自己是怎么被送到这里的、那些相助的好心人又是谁。
住院待遇:挂钩社会贡献
在硬件方面,医院医院之间基本上没有差异,我此次住院期间看见的所有器材和设备,医院里也都见过。这里医院的平均水平略好。每个房间都配电视、电话,都有卫生间和沐浴室。病床都是带轮的,每次给病人做检查,都是直接推着床去。这种床除了可以电动多向调位,还可升降,便于高个子的医护人员操作。病房的开间大小,甚至里面的布医院大致相同。
据介绍,医院病房最多只能安排4个床位,而“慈善兄弟”医院的病房最多安排3张床。记得从留观室转到普通病房前,有位护士问我需要住单间还是三人间。后来院方人士告诉我,在德国住院是否住单间,并不直接取决于谁的社会地位高或者谁有钱,而是看病人平时交纳医疗保险的多寡,即看谁对社会的贡献大。当然一般来说,企业家、政要和艺术家等高收入阶层都上私人保险,他们投保的档次通常较高,因此可以享受主任级医师的诊治以及住单间病房。不过,参加法定保险的普通职工也有不少人自愿交纳附加保险,同样可以享受这些待遇。
在德国住院,病人的伙食是包在住院费里的,由医院根据病人的状况和需要配送,因此在这里见不到送饭的家属。“慈善兄弟”医院的服务设施比较简单,除一间发廊外,还有一个小商店,供应饮料、食品、日用品和报刊等。小店里有一个礼品货架颇为惹眼,上面摆放着一些包装精美的小礼物,如巧克力、果酒以及儿童画书等,价格都在10欧元以下。来医院看望病人,不用为买什么东西费心,在这里选一件小东西,意思到了就成,医院里见不到拎着大包小包前来探视的人。
医护人员:任务重态度好
从装束上看,德国医护人员与中国的同行基本没有区别。医生穿白大褂,护士穿短袖衫。不同点有两个:一是护士不戴帽子,因此也就分不清护士长和普通护士。在整个病区,医生、护士和实习生们都在忙碌,虽然看不见谁在指挥,但在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支配下,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二是医护人员都不戴口罩。我住的病房里有一位神智不清、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每天他要在床上拉好几次,房间里的气味实在糟糕,但是给他换洗被单的护士和进进出出的大夫没有一个皱眉头或捂鼻子的。一位护士告诉我,医院,因此医生和护士当然没有必要戴口罩。我猜想,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病人的尊重。
在德国,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分工与我们国内略有不同,比如:抽血和输液扎针的工作一般要由医生来完成,确切地说,大都是由实习大夫来做。而在中国,这些都是护士的活儿。
前面说到,德国医生与病人的比例要比我们国内的“宽松”很多,不过据我观察,德国医护人员的工作也比较繁重。比如对病人的护理,包括端屎端尿、擦洗和喂饭等都必须由护士来承担。记得那天晚上10点,上晚班的最后一批护士下班了,这一夜,我所住病区的33位病人主要由一位护士照料。尽管如此,他们对工作和病人的态度真是没话说。初次见面,医护人员会主动和病人握手,自报姓名,表示在他们当班期间可随时为你服务。扎针前,他们会提前提醒一句,“刺一下。”用听诊器接触病人前,会说一声“要凉一下。”住院那几天,我所接触的医生和护士人人和善,对病人极其耐心,他们愿意回答你想了解、他们所知道的任何问题。
医院里,还有一个情况与我们国内不同,就是男护士较多,人数差不多与女护士对等。虽然这些彪形大汉摆弄针管和小药瓶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但要说他们独自把一个病人从床上抬起来,再翻个身,倒是“手到擒来”。
病房床位:周转快易入住
从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看,医院医院的做法基本相同。首先是查明病因,通过胃肠镜及其他各项必要的检查找到病灶。用药方面,也是采取止血、消炎和抑制胃酸分泌等手段,同时配以生理盐水和葡萄糖之类。不过我发现,输液量明显要少,最多的一天只有毫升。而前几年在国内住院,头一个星期每天的输液量极大,大瓶小瓶地挂在头顶,从清晨输到夜晚。医院急诊室留观,转到病房前,急诊室的大夫给我开了一天的药,要我带到病房,到药房取药时真是吓人一跳:价值多元的一大堆针剂和药液别说在一天内输入病人的体内,就是直接喝也喝不进去!
从周三凌晨入院到周五上午回到家中,我此次在“慈善兄弟”医院只待了3天,是历次住院最短的一次。在德国,医院对病人的住院时间把得较严。患者的情况一旦稳定,并能在家中得到照顾和护理,便会尽快安排病人出院。像我这种程度的消化道出血,医院住3到5天。因此在德国住院很容易,用不着等床位。
出院后我又查阅了“慈善兄弟”医院的网页。在该院的“办院宗旨”一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院方在对病人的施治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哪些医治手段是必须的、可做的、对病人是真正有意义的。同时,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要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尽量降低费用。我想,此次在慕尼黑住院之所以能“速战速决”,少遭了几天“罪”,这句话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本文源于转载,患者亲身经历
如果您对德国移民项目感兴趣,请回复“贵姓+城市+电话”至“IBC德国移民”订阅号即可。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IBC商会移民项目移民条件:
1.年龄在22岁-65岁;
2.无刑拘及犯罪记录;
3.如有法人签拒签记录的也没问题;
4.其余的交给我们就好。
德国移民请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哪家好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qkh.com//mjccwh/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