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0岁,表现为贫血,反复柏油样黑便,2月余。

患者既往有非小细胞肺癌伴有肝脾转移病史,行左肺切除术后近期化疗辅助治疗。

查体:基本生命体征正常,脾大。

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血红蛋白由之前的9.5g/L下降至7.8g/L。

胃镜(EGD)检查提示胃底可见长约1.5cm溃疡(图A)。但是并未发现溃疡有近期活动性出血的证据。

病理活检取自溃疡边缘(图B)。

基于胃镜及病理结果,患者再次行腹部CT检查(图C)。

诊断结果:胃脾瘘

EGD提示胃底部巨大溃疡,其环周隆起基底部坏死怀疑为恶性肿瘤(如图A所示)。溃疡病理活检提示(图B所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箭头所示),考虑肺癌转移并侵及胃壁粘膜层。随后的CT(如图C所示)显示脾脏内多发气体影(箭头所示),而且口服造影剂可见造影剂由胃进入脾脏(箭头所示),提示胃脾瘘(GSF)存在。

GSF最早于年由DeScoville等描述为“空气性脾肿大”,其特点是脾实质内存在空气并导致脾肿大。GSF是一种脾胃肿瘤罕见的并发症。目前已描述的GSF病例与脾脓肿,克罗恩病,创伤相关。另外,肿瘤,淋巴瘤也是GSF的常见病因,同样自发性侵袭及化疗后恢复过程也会导致GSF发生。

目前为止,该病例是第一例描述肺癌脾转移后形成胃脾瘘的病例。脾胃韧带是脾和胃这两个解剖邻近器官的连接韧带。瘘管形成的原因包括肿瘤生长扩散,肿瘤化疗后坏死(在该病例中)以及感染。脾动脉侵袭破裂导致出血。腹部CT可明显见到瘘管,脾实质腔内口服造影剂填充也可明确诊断。脾实质内气体影同样提示GSF,而脾脏脓肿可被排除。胃镜检查可显示瘘管开口,并且在病例中通过活组织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GSF的治疗取决于病因,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脾切除,胃大部切除和(或)胰体尾切除术。该例病人接受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及胰体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并准备行进一步化疗治疗。

欢迎







































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qkh.com//mjccby/23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