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胃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胃出血医院 >> 吕荣辰吕桂香我爱我家宁古塔作家网
我爱我家
文/吕荣辰吕桂香
兄弟姐妹同根生
和睦相处情融融
谁有困难都帮扶
同舟共济家和兴
惟俭持家年年有
铺张坐食山也空
赡养父母儿尽责
日必三躬把孝行
书能启智儿孙读
勤学励志振家声
尊老爱幼守国法
恭让乡邻免诉讼
为恶勿作多善举
至孝厚德立门庭
这是我年农历11月21日在父亲去世22天之后,含泪写家下的和谐家训。当然,这也是最后的定稿篇,初稿也是经过了多次增删修改,最后在年末才脱稿的。年农历12月21日和年农历10月29日,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母亲87岁,父亲83岁。可以说在农村二老也算是高寿了。我兄弟姐妹七人,除了姐姐,我还有一个弟弟,四个妹妹。兄弟姐妹之间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根深蒂固,岁月多变亲情依旧。长这么大,从来沒有吵过架、没有红过脸。现在父母过世了,这兄弟姐妹会不会还像从前那样团结?会不会散心了、各过各的日子去了?谁要有了困难,还能不能互相帮助,共度难关呢?父母在,儿心安。现在父母走了,再也没有了父母日常笑脸相迎的问寒问暖,少了至亲至爱的关怀,像极了天上断线的风筝,可怕的是各自飘摇各自散啊。(作者家人和父亲在一起)作为老大哥,我就是在这种担心的情况下,才萌生了写一个和谐家训的想法,用以传承家庭多年形成的好家风、好传统,稳定住这个大家庭的人心。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年的弟妹们也都长大成人了。在孝敬公婆的事情上,事无巨细、尽心尽力。在处理亲戚朋友的关系方面,在与乡邻乡亲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都非常谦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很好的诚信!兄弟姐妹之间也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庇护,更加相亲相爱,互相照顾,团结一心了。这种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在方方面面彰显的淋漓尽致,成为下一代学习的楷模!这个和谐家训写好后,我女儿吕时琦帮我设计了图样画面,在复印社花钱打印了七八份。年春节过后,我在装裱店,作了镜框在家里挂了起来。这一年的春节过后不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就在街头用采访观众的形式,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节目,正好和我作家训的目的不谋而合。为此,大庆晚报还以此进行了报道宣传,这也更加让我认识到了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和所在的价值。我热爱这个充滿正能量、有着好家风的家庭,也是有原因的。父母一生老实本分,不善言辞且家教很严,对我们兄弟姐妹影响很大。记得小时候因为弟兄姐妹多,难免皮淘,无论谁做错了什么事,母亲就会喊:谁谁你过来、过来让我打两下。因为错了,也只能乖乖的走到母亲跟前,而母亲可不会真的狠打,只会装狠的照着我们的屁股轻拍两下,不痛不痒。这样做也是告诉你,你做了错事,就要乖乖认错,甘心受过,背负你该承受的结果,以示教育。直到现在,我有时回家探亲,街坊上的老邻居见到我还会笑着学我母亲:荣辰,你过来、过来让我打两下。这样的场景,恍若母爱亲情的再现。这时我就会从心中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家教的作用。家事处处是故事,家事也件件有精神。我也为有父母的这种,正确的家教方法感到幸运。正是这种好的家教,让我们兄弟姐妹才有了正确的人生观,遇到事情能拿的起放的下。我写这个家训的目的,说到底,也是这种家教家风的延续和传承。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家那时有九口人。父母为改变家庭贫穷的生活状况,整天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地,毫无怨言地拼搏着,奋斗着,吃尽了苦头,流尽了血汗。时代的落后,导致了国民的贫穷,你就是拼死拼活的一年干下来,不说劳累,就是全家的温饱问题,在那个年代,也是国民头疼的头等大事。现在还记得,我家因为没钱,就两年没买过盐吃,做饭就用腌过咸菜的水,还得省着用,最后盐水用完了,硬是吃了二十多天不加盐的粗茶淡饭。所以单靠在生产队上挣的有限的工分,是保障不了一家人的一日三餐的!看着一群孩子吃不饱饭,个个饿的瘦骨伶仃,出于无奈,母亲也曾去到外村给我们讨过饭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母亲在生我姐姐的时候,在月子里下地做活做的早,没有养好身体,受风得了病。常年肚大如鼓,干不了重活,一天活动下来,腿就肿的老高,一按一个坑起不来。憋涨的难受,又没钱买药吃,只好每天晚上躺下以后,让妹妹们用棒槌给她敲敲腿,来缓解身体的不适。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口饭吃,年轻的母亲,就拖着那样一副病歪歪的身体,还出去给孩子们讨饭吃,那该是怎样的无助和心酸啊!不为人母,体会不透母爱的伟大。母爱的伟大在于,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爱。每个孩子,在外人眼里都是很普通的凡人,而看在母亲的眼里却都是自己的心肝宝贝。母亲用她自己的特有方式,诠释着母性的光辉和伟大。父母的过人之处,还源于自身的深明大义、通情达理。我父母并不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而让孩子们过早的去农田劳动。而是自己默默的付出,默默的承受,毅然决然的把七个孩子,都送进学校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在那个落后年代,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的。不让孩子上学,让大孩子在家带孩子、帮忙做家务的父母也是有的。这辈子能有幸做父母的孩子,真的感到很幸福。之所以讴歌我父母的伟大,拥有不同于常人的胸怀,是有事实为依据的。六六年,闹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正在上中学。受运动的影响,有的学校就陆陆续续的停课了,我就想退学回来劳动,帮父母干活养家。可父母说啥都不同意,给我耐心讲道理,讲没文化的可怕和不便,说啥也不让我退学。也是在父母的坚持下,我才有幸读完了高中。所以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源于父母眼光的长远。感谢父母,感恩父母,没有父母高瞻远瞩的目光、无私无畏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精彩人生!!兄弟姐妹们从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下,成长的都非常懂事和有爱心。比如,小时候因为家里特别穷,温饱都是问题,根本就别想有闲钱买糖块吃。所以弟妹们,无论谁在外面有幸得到一颗人家给的糖块,当着人家的面把糖块放自己嘴里了,然后趁人不注意又赶紧吐出来,还找纸偷着包好,像宝贝一样拿回家去,给弟妹们咬开分分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家的孩子都是好吃的一堆一堆的,你可能真体会不到,在那六几年缺吃少穿的年代,一颗糖块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是多么梦寐难求的美食啊。而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孩子可以把入口的美食再吐出来,目的只是为了能回家和弟妹们共同分享这难得的甜蜜,这件看起来的小事,也只有我的弟妹们能做到吧,,这就是我无私的弟妹们,从小就显露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一种可贵精神!日子的艰辛,生活的重担压在父母身上,整日在生产队劳作,一年忙死忙活干下来,还超支呢。超支的意思就是,你干了一年,年底一算工钱,你家出的工少,吃饭的人多,还得向队里倒贴钱。因为你家出的工,不够你家人一年的消费。为了改变家庭生活条件,父亲花钱买了一台旧织布机,给别人家加工织布。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就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地窨子,每天上午和下午挣工分,中午和晚上舍不得休息,就坐在那辆旧织布机上,一脚一脚的,咔哒咔哒的踩着那笨重的老式织布机,日复日、天复天重复着那种单调的声音,帮乡亲们织布换钱或者换工分。记忆里,母亲整天都是坐在纺车前,手摇着那辆旧纺车,一圈一圈嗡嗡嗡嗡的,不是纺棉花拉线线,就是打缠织布机上用的线梭子。摇着的是全家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温饱。织布需要计算,不同颜色的线子,能织成方块或者条纹的布匹。这就需要有比较精确的计算,才能织出需要的结果。而这精确的计算,都是由没上过学、不识字的母亲来完成。常年在生产队当会计的父亲,却算不了这些数字规则。哈哈,我母亲聪明吧!再后来,弟妹们长大了,双辰弟和妹妹们都学会了织布,每天在吃了饭,利用上学前的时间,抓紧下去织会布才走呢。小小年纪就知道替父母分忧了。每天天还没亮姐姐就早早起来了,去到几十米外的乡亲家挑水。要把家里盛水的大水瓮灌满,供全家人一天的做饭洗涮用。五六十年代,人们吃水都是自己挖的水井。因为水脉浅,挖不深就有水,挖十几米深的圆坑水就够吃了。四周用砖砌上来,中间有水,叫吃水井。上边架上辘轳,辘轳上缠上绳子,绑上水桶从井里往上摇水吃。因为铁器很稀缺,都是用好多木块拼在一起,外边用铁箍箍起来,盛水打水用。木桶要经常保持湿润才不漏水,也就非常沉了。别看姐姐非常消瘦,每天都是咬牙用扁担,先把水瓮挑满水了,再去生产队上劳动挣工分。不挣工分就没有饭吃。针线活就只能晚上做了。因为国家还没有发展经济,大人孩子的所有穿戴,全靠家中女人们手工缝制,家家如此。每天吃了晚饭,姐妹们把一根很长很长的,弯好的高粱秸秆,穿插在房顶的椽子缝中,把不亮的煤油灯,挂在秸秆上的小钉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赶做全家人的单衣、棉衣、单鞋、棉鞋、鞋垫等穿戴用品。豆大点的小火苗,摇曳的是全家人的温暖大计!看着一针一线手工缝衣服太费时间了,六五年,父亲咬牙借钱买了一台缝纫机。也是我们全队三十五户人家唯一的一台缝纫机器。之所以记得清楚,是这台缝纫机和我老妹年龄一般大。当年十九岁的姐姐,踏着这台缝纫机,为改变家庭成员的穿衣状况和生活状况,立下了汗马功劳。(姐姐吕荣珍)姐姐心灵手巧,小小年纪又会裁剪、又会缝纫,而且做活又快又好。全队上的乡亲们都愿意找姐姐帮忙。能省去她们不少时间。都不白做,有给工分的有给钱的。给别人裁一件衣服挣一角钱,做一件衣服能挣四角钱。为了乡亲们方便,也为了挣钱养家,姐姐就经常熬夜给人家做衣服。尤其是一到腊月要过年了,姐姐会更忙,都是整夜整夜熬通宵。不熬通宵做不出来,赶不上人家新年穿不行啊。小年三十的晚上,才熬夜做自己家人的衣服。别人家的要先做,我们家人的能赶上新年穿就行了。就这样没白天没黑夜的,透支着身体和父母共同挑起养家的大梁,照顾着全家九口人的生活起居。羸弱的身体承受的是,大过旁人的繁忙的体力劳作,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那种艰苦岁月!对于姐姐为家庭的付出,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没齿难忘。遗憾的是,还没等享受到家庭弟兄姊妹的报答,就出嫁走了。所幸的是懂得感恩的妹妹们,对姐姐家以后的帮忙和照顾,也让姐姐感受到了来自亲人们的关怀和温暖!七几年,姐姐胃出血,在石家庄住院,姐夫陪护。因为姐夫是个打铁的庄稼汉,吃的非常多,医院吃不饱饭,也是牵挂在住院的姐姐,双辰弟和妹妹桂菊,就隔三差五的骑自行车,去医院给他送母亲炸的麻糖吃,麻糖也就是油条。因此住院期间,都是我家送一篮子麻糖吃两天;他家再送一篮子吃两天,这样就省了买饭吃的钱。那时候没有汽车,往返石家庄全靠自行车代步,医院因为着急,百八十里的路程,他俩只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完了往回走还得再骑俩小时。弟弟妹妹们不知道这样跑了多少趟,才熬过了那个急人又揪心的年代。医院和现在没得比,医疗设备差不说,也没有大的血液库存来存血。在八八年,二妹桂兰生二女儿大出血,怎么都止不住,把医院库存的血液用完了还是不行。输的快流的快。那时候,医院驻有专业的输血队员,但当时输血队员也没在。病人危急啊,妹妹的脸色都成白纸了,嘴唇成黄色的了,闭着眼睛,就跟死人一样,只有微弱的呼吸,表示还存有微弱的生命体征。真是命悬一线、危在旦夕。闻讯而来的乡亲,和一家一院的亲的、叔伯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们,谁见了谁都哭。听说没血了都争先恐后验血型,无奈都不合适。因此都认为没救了,这下必死无疑,个个都眼含泪水,止不住的抽噎。这时,我伯伯家的五香嫂子,也就是善文的母亲,见我母亲虽然眼睛通红,却没有哭就纳闷了,问我母亲:婶子、孩子都没救了,别人都在哭,你怎么不哭呢?我母亲说:我哭有什么用?有哭的时间,还不如想办法救她里。医院的领导,找输血队员。院领导说,输血队员在深泽,离这百十公里呢,就是赶也需要时间,骑自行车去找,再骑自行车往回赶,恐怕赶不上救人。母亲说你们只管派人赶快往回找吧,我们想办法先自己找血救人。就这样,坚强的母亲,一边站在自己女儿床前躬着背红着眼,一捧一捧的给女儿收拾流出来的鲜血,医院采取救人措施!妹妹吕桂菊当时也是刚产过女儿,正在哺乳期间,身体也不是很壮实,血型吻合,为了姐姐就毅然和妹夫李振平,及时的把自己的鲜血无偿的献给了二妹。给输血队的到来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生命。要不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这话真是一点都不假非常确切。实话实说,当时她们义和庄的人们都知道人不行了,在村口桥头上站了好多人,都等着看往回拉人呢。据说当时输了他俩的血液还是不行。大姐夫验了血型也匹配,就赶紧喝了红糖水,撸起袖子二话不说,就把止血带扎起来要献血,刚要扎抽血的针管,输血队也赶过来了。父亲验了血型也匹配,年龄大了医生把他排在最后,不到紧要关头就先不用。当时小妹桂香验了血型也匹配,因为有身孕在身,医生不建议她献血,可是担心血液不够用,医院不肯离开。谁让回家都不回,医院等着备用自己的血液。心心念念想的是,假如因抽血保不住孩子也认了,孩子以后可以再生。可眼前姐姐大难当头,不能不救必须要救。亲人的力量在死神面前表现的强大无畏,是妹妹,妹夫硬是把二妹吕桂兰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成就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当时,医院被家人乡亲占满了,得有三四十号人。医生们都说,这家伙,这家是什么背景啊,怎么来了这么多人,在医院行医这么多年,生死见的也不少,没见过谁家有个病人能来这么多人的。妹妹在昏迷前的时候,也感到这次可能要没命了。曾把她婆母叫到跟前嘱咐后事。她因为出血过多,眼皮沉重的睁眼都困难了,因为没劲说话,就让她婆母离她近一点说:娘,你过来,俺和你说句话。她婆母就走过去:你说吧,我听着哩。她就用微弱的声音说:这回俺觉得可能挺不过去了,俺求求你,没了俺之后,你可千万别把俺俩妮送给别人家。这俩妮你就养着吧,就当是你个幺生闺女。假如她爸爸再结婚,俩闺女也别给她后娘养,后娘不亲,别让俺俩妮受了屈,让后娘虐待。娘呀,为了沒娘的孩子,你就辛苦点吧。说得她婆母也是泪流满面,呜呜地哭得说不出话来,赶紧点头应允。她才含着眼泪放心的闭上眼睛,又慢慢地陷入昏迷。(坚强的母亲)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于死神争夺生命的过程中,若没有母亲临危不乱的镇定指挥。及时想法采取措施,就打不赢这场生死交恶。也就酿成了两个家庭的离散悲剧。所以,妹子能从鬼门关口捡回一条命,母亲的功劳功不可没。这光是母爱的伟大是不行的,是母亲具有的英明才智,在关键时刻闪现的耀眼光辉,成为照耀两个家庭的温暖曙光!!就是发生了这么大的生死攸关的事情,也瞞着我,不让我知道。说我一家人在外地工作,单位能不能请下假是个事,坐火车也得好几天。离家四千多里的路程,不是想回来就能回来的。那时的火车还没有提速。也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咱们一个大家庭,在家的兄弟姐妹人多,有什么事只要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就能度过难关,不能事事都告诉他,让他回不来瞎着急。(弟弟双辰和家人)
确实,因为离家太远,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照顾父母的责任就落在了我弟弟的身上。姐姐和三个妹妹婚后都嫁到了外村,剩下了老妹子吕桂香在本村安家。离父母较近,和我弟弟照顾年老后的父母。给父母理发、洗澡、洗涮、剪指甲等这些日常小事都是日必亲躬。老年的父母,尿失禁,每天几次的尿裤子,每天换、每天洗,每天洗、每天换,日复日、天复天管理着二老的生活起居。虽然嫁到外村的姐姐和三个妹妹离父母远了点,但他们的心和父母一点都沒变远。这反而更让她们挂念父母平时的生活。大妹妹吕桂珍,常常是扔下家庭,守着父母一住就是半月、二十天、一个俩月的照顾。姐姐荣珍、二妹桂兰、三妹桂菊,虽然离不开家,也经常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家里,一住也是一个俩月的床前尽孝。给父母拆洗被褥、拆洗棉衣服。要不就是姐妹们隔三五天,就拿上鸡蛋和营养品去看望父母。她们这样对我说,咱家弟兄姊妹多,姐妹们都嫁走了,你也不在家,父母老了、不能自理了,也不能老让二哥二嫂他们自己管老人。人家也是一大家子人家呢,家里地里不少事,虽然二哥二嫂没有说过怨言,但是父母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把我们拉扯大不容易,现在父母需要照顾了,姐妹们谁能管就管管吧。给父母尽尽孝心是应该的,不说谁该管谁不该管的,量力而为,父母也不是你弟兄俩个的,我们也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你走那么远,也不能让你和我们一齐一比的管,你就放心吧,这么多儿女总不能让老人受了罪、遭了难。就这样,在孝敬和照顾父母的问题上,可以说我一点责任都没有尽到,而家人们对我一点怨言都没有,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不告诉我,也从没有向我伸手要过一分钱!(大妹桂珍和两个小外?)不光是姐妹好,妹夫们也一个赛一个的好,以前农活忙的时候,妹妹、妹夫们都会上父母家帮忙,春种、夏锄,秋收都是大家帮忙。姐夫是个打铁的庄稼汉,吃的多,力气大。老妹给我讲,记得有年秋天,姐夫和弟弟两个去地里往回收棉花柴,半亩地的棉花柴拔下来,捆了好大好大一个捆子,弟弟看着都发愁。这可咋整啊,在一旁愁得束手无策,吸溜吸溜的不知道该咋办。姐夫说,你看我的吧,他就跪到地上,让弟弟上后面给他往背上用力抬着,他才能艰难的背起来。凭着一股子蛮力,姐夫硬是从闸北地里,也就是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站那里,一步一步把半亩地的棉花柴一次性的背了回来。那时候穷啊,没有车子拉,老远里人们都以为是车子推着呢。等走近了,才看到一个小山丘下面原来是人的两条腿在挪动啊!真是惊呆了路人,慕煞了乡邻。啧啧:看人家的姑爷,干活真是不含糊,一人干的活能顶别人家仨人!(三妹桂菊和家人)三妹夫杨二狗也是力大过人。小妹说,那年麦收季节,二狗妹夫给父母往房上扛麦子,那才是无人能比无人能及呢。大家都知道,那时候装麦子都是用家里织的布袋条子,比现在的编织袋装的多。因为它更长,一布袋子能装一百五十斤吧。人家二狗妹夫,肩上扛上一布袋条子,胳肢窝里再夹上一编织袋子蹭蹭的就上房了,那家伙用现在的话说,老帅老帅了!哈哈!!(帮姐家收秋)姐姐家种的地比较多,有贫瘠的沙滩地,还有土质比较好的称作好地,沙滩地和好地加起来共计有不到二十亩,跟前只有一个女儿。早几年女儿还小,需要上学。那时候每年的收秋过夏,都少不了兄弟姐妹们的身影,她家的沙滩上,好地里,妹夫们也是撒过汗水,出过力的。帮忙给姐姐家割麦子,打场,在麦垅里猫腰种玉米,收玉米,玉米上房装圈。甚至收花生的时候整天在地里,坐在大太阳底下爆晒着,一粒一粒的撸摘花生,就是中午也不回去吃饭。而是由姐姐一人,套上大马赶着马车回去整点饭,然后用马车把饭锅拉到地里,大伙吃了接着干,为的是省时间多干活。想当年弟弟双辰,妹妹桂珍、桂兰、桂菊、桂香、妹夫杨二狗、杨瑞锁、李振平他们一去一大群。干农活个个都是好干手,又有劲、手头又快。那家伙,干活一个赛一个的利索,本来要干好几天的农活,因为人多能干,能缩短好几天的工时。眼馋的他们村的邻居们真是木法木法里!乖乖哎,看看人家兄弟姊妹们这么好,连同妹夫们也是这么热心勤快,怎么咱都摊不上这么好的亲戚呢?让姐姐家周围的邻居们,又嫉妒又羡慕!真是!!(姐姐一家人)
年高考季节,姐夫在河滩地干活时,不小心把左脚的脚筋弄断了,需要去正定住院。当时书霞家的儿子正赶上高考,寒窗苦读十几年,要考大学了。这边,老爸要住院,那边,家里的地里马上又要麦收,还有一大摊子农活呢。纵然是一人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啊!你说,你不管哪头吧?这时医院陪护姐夫,端屎端尿一个月。而且,自己也是节俭的不行,舍不得买饭吃。医院的时候,买一大兜子烧饼拿上,烧饼能放好几天不坏。每个饭点的时候用水泡个烧饼,就着自带的咸菜吃,就是一顿饭。这样一顿饭一个烧饼一元钱就够了,而食堂的饭一大碗面需要五六元钱,这样吃下来一月能省不少钱呢。她自己不舍的吃,却能保证姐夫一日三餐的营养,每天一个鸡腿一个鸡蛋,因为姐夫是糖尿病,然后豆类、菜类都能搭配的很好。一个月下来书霞留给她的钱,不管是几百、还是一千,原封不动一分都不花,妹妹心疼她家挣钱不容易,都是自掏腰包给姐夫买吃喝。你说免费陪护吧也就算了,还自掏腰包的管病人,虽然不是上千上万的花大钱,可是光是这种精神也是无限伟大的了!(病中的姐姐吕荣珍)年冬天姐姐又不幸摔了胯,医院检查,医生说姐姐体格不行,动不得手术,也不需要住院,回家静养就行了。老妹就没让她们回家,心疼她们忙上加忙,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姐姐和姐夫拉到了自己家中,和妹夫李振平悉心照料了一冬天,一直等地里不忙了、又快过年了,才让她女儿把姐姐和姐夫接回家。年夏天,姐夫的脚因为糖尿病的缘故,右脚烂的需要截肢,正赶上家里四五亩地的桃子也熟了,急需上市。大家知道,桃子熟了的时候是最忙的时候,需要每天抓紧采摘出售,因为正值伏天高温,打一天不摘,就会烂好些,会损失不少钱的。而这边姐夫的脚烂的生疼,七十多岁的人了,每天疼的叫娘叫爹大呼小叫的哭啊,看着眼前外甥女的难关没法过。小妹自己在家领着一个小孙子,和一个小孙女分不了身走不了,急得在家也是哭的稀里哗啦的不能自禁。实在没法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