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帖子“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留言评论有多条,获得点赞最多的回答,是一名网友回忆小时候洗澡的经历:

我很小的时候,我妈怕我会感冒,帮我洗澡的时候会用很烫很烫的热水。

我妈会用手试试水温才会把我放进澡盆里,那种热水当然不至于把人烫伤,但是对于皮肤娇嫩、大半个身体都要泡在水里的幼儿来说,那个水温烫得身上怪疼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会说话了,我不止一次地跟我妈抗议:水太烫了。

然而我妈却始终无动于衷,每次都说:我觉得一点都不烫啊,没事,洗着洗着就凉了。

次数多了,我就觉得说了也没用,就不说了,只觉得洗澡真是件痛苦的事。

后来有一次,我妈把我放进洗澡盆里,那一次的水又很烫,我绝望了,我不知道怎样改变这一切,我觉得我像往常一样跟妈妈提议一定会被驳回,到时候我还是只能选择顺从,在滚烫的热水里一直煎熬着。

就这么想着,终于我崩溃了,嚎啕大哭。

我妈懵了,连忙问我怎么了。

我哭着说:洗澡水太烫了!

我妈这才一边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一边给我兑凉水。

看,她还觉得我哭是件很莫名其妙的事,不就是兑个凉水就能解决的事么。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她永远不会明白,年幼的我已经咬牙忍受过多少次滚烫的洗澡水,洗澡对我来说多么煎熬,那一天我的内心有多么挣扎,思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有多无助才会大爆发。

01

拒绝沟通,是对现实的失望

漫画家麻尾画过一组漫画《孩子越来越沉默的原因》,讲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遭遇各种磕磕绊绊,向父母倾诉后得到的永远是讽刺和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愿和父母敞开心扉了。

其实,每当孩子遇到问题,都是他们最无助最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

如果他们得不到来自亲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还可能招致更大的打击,那么避免沟通也许是个更好的选择。

反正倾诉与否,最后还是要独自面对一切。

微博上有个话题,叫#不愿跟父母交流的原因#

网友们的吐槽或许就是大多数亲子问题的缩影:

A

说着说着就会吵起来,但是又不想跟他们吵,所以就不怎么愿意沟通了

B

因为我曾经的热情沟通都没有得到回应,所以我学会了闭嘴和沉默。现在又要我沟通交流???不好意思,不想改了。

C

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每次我鼓起勇气想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是他们听完总是会啰里啰嗦一大堆道理,摆出大人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

D

不是不想沟通,是沟通不了,父母大多数都是一个样子,你要是不听话,就拿养育之恩和经济、或者为你好这种话把你压得死死的,在没有独立之前,你是没有话语权的。

当分享的热情和求助的迫切被不断辜负,如果只有沉默才能避免争执和失望,那又为什么要交流呢。

02

积累了太多失望,沉默便是最好的回答

年腾讯推出过一档节目《不好说特想听》,其中一期请来27岁的时尚公关,让他像在公司做年终总结一样,和母亲面对面讲解自己的工作。

一开始儿子侃侃而谈,尽可能用幽默平静的口吻讲述自己入行至今的经历。

当说到他为了拿下一单生意,陪客户喝白酒喝到胃出血的时候,精明干练的母亲第一次落泪了,她说:“我想要你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儿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你希望我自己买房买车,买所有,坐班是坐不出来的。”

母亲试图给儿子一些建议,能看得出她担心儿子的身体和精神压力:“如果不喜欢,为什么非得要这样啊?”

“因为你总是在跟我算钱啊。”儿子说完话,把脸扭开,眼里是对母亲深深的不满。

原来在儿子18岁的时候,母亲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儿子只能在英国靠洗盘子度日。他渴望父母的爱和支持,然而母亲坚信挫折教育才能让孩子独当一面,多年来从未正视过儿子的情感需求。

儿子也在一次次失望中逼着自己坚强,但仅仅在表面上向父母做出了妥协,伪装出听话的模样,实际上和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

不仅如此,母亲还没有尊重儿子隐私的意识,小时候拆掉儿子的门锁,偷看日记,破译手机密码。即便儿子已经27岁,还会在他洗澡时推门就进......

因为母亲的强势与控制欲,儿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为了确保自己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他在房子里装了几个监视器。

他非常希望通过这次对话,能够让母亲理解童年的心理创伤对自己造成了持续性伤害,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触动母亲,她只是淡然地歪过头,反问儿子:

“能翻篇吗?豁达一些,大了,成人了。”

儿子偏过脸,微扬起头,试图将眼泪憋回去,同时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而母亲问出口的还是:“今天看这些事,你觉得你累吗,你快乐吗?”

当然她也没有等来儿子“豁达”的反应,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再一次因为情绪崩溃中途离席。

此后的交流母亲虽然也试图去理解儿子,但刻在骨子里的固执很难一朝一夕去改变,她依然对自己给儿子带去的伤害一无所知。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自己有错。

面对咄咄逼人的妈妈,儿子失去了倾述的欲望,千言万语化成一句无力的“算了”。

03

尊重诚可贵,真诚换真心

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

——中国教育家周弘

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不愿意跟自己交流,说到底他们并不想和孩子双向沟通,只要孩子单方面听话孝顺就够了。

这些家长自以为最了解孩子,内心里却并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也不去了解他们真实的诉求,一味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处理一切。

情感需求得不到正面回应,大多数孩子会以争吵的方式抗议,但当他们意识到“我说的话不重要”时,他们会放弃挣扎,尽可能远离父母,远离让他们备受伤害的原生家庭,从今往后都不愿再对父母敞开心扉。

不管是我们亲身经历也好,网上看到的也好,大多数和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都经历过问题重重的童年:

有人从小就跟爷爷奶奶身边住或者被送出国外,长时间缺少父母的陪伴;

有人不管做任何事都遭到父母的否定,或者被以爱的名义操控人生......

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到的绘本、动画片乃至游戏,耳濡目染着平等、民主、人权,或许他们年纪小,并不清楚这些概念背后真正的含义,但他们能从对话中的语气、表情感受到父母是否真的愿意与他交流。

敷衍的行为会让他们觉得沟通无效,没有意义,并且家长只想强迫他们屈服,他们自然不会再想和家长沟通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忙完一周的工作,心血来潮为全家准备一顿丰盛大餐,反复叫孩子来吃饭,他/她才放下手机姗姗来迟,可坐在餐桌上完全提不起兴趣。

在你追文菜肴味道之后,孩子不咸不淡地丢出一句“还没某某同学的父母做的好吃”,你是什么心情?

所以,如果父母想和孩子交流,尊重与同理心尤为重要,尊重他们作为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附庸;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情绪感受,真诚面对每一次交流沟通的机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不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qkh.com//mjcczl/142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