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胃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胃出血治疗 >> ldquo秋冻rdquo因人而异
CCTV看点
这几天魔都气温快速“跳水”大风大雨,但有些人并不重视“保暖”这件事,认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不变的养生金句,越冻越健康。其实,盲目忽视身体保暖不但不能养生,还会给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
能不能“秋冻”得看体质春捂秋冻说的是秋季天气变寒,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力,使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好准备,不要突然穿很厚的衣服,那样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导致身体不适,所以要冻一冻,稍微穿少一点。
但医生建议,一般情况下,在15~20摄氏度,人们可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但低于15摄氏度时,应该适时增减衣物,不宜“秋冻”。尤其是霜降后,随着气温下降,就不适合“冻”了,还要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
这五类人不适合秋冻
01
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来增减衣服。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之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随之加大,从而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也就随之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02
秋天也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本来就非常敏感,若胃肠道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还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03
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的空气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的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04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在这个季节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者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05
糖尿病通常会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这种情况也不适合“秋冻”,患者常常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这三个地方别冻着
1头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温的人和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
2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3脚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教你三招对抗降温
上段要紧:口罩围巾不能少
人体热量大部分从头颈部散发。颈部受寒可能引发血管收缩和颈部肌肉痉挛,所以一定要戴围巾或穿高领衫,尤其不要让脖颈暴露在外。出门最好戴上口罩,不仅可以保暖,而且因为大风天尘土飞扬,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被病菌侵袭。
每到大风降温天都会有不少面瘫患者,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受到寒冷刺激造成神经组织缺血水肿。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全副武装,戴上口罩、围巾、帽子,保暖挡风。
中段要燥:内贴中松外收口
很多人认为天冷风大就多穿点,可是裹得厚厚的既笨重也不一定暖和。其实,大风降温天穿衣服最好分层穿,有个口诀:内贴中松外收口。
内衣最好柔软贴身,有助于增加保温性。中层的衣服吸湿性要强,不要过紧,保持干燥,否则不但不利于保暖,还会减弱抗寒能力。外套一定要防风,最好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有收口的设计,可以防止冷空气趁虚而入,造成热量散发。
下段要松:鞋袜最好稍大点
冬天的鞋袜可以适当穿宽松一点。冬天人体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如果鞋袜过紧,压迫脚部,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使脚变得更冷。很多女性穿过紧的靴子反而会冻脚就是这个道理。
鞋子的尺码选择稍大些的,最好能垫一双棉鞋垫,脚部活动还有些空间。另外,鞋底最好稍高些,这样可以隔开冰冷的地面。
来源:CCTV看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