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这十年(图)

1997年12月,冯小刚自推出《甲方乙方》以后,便以其“京味快餐”的方式,“克隆”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从此贺岁片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电影的香饽饽,也成为众多影迷们翘首以盼的光影盛宴。如今,又一年“贺岁档”已拉开帷幕,当多部影片竞相争宠之际,“贺岁片10周年”这个特殊日子翩然而至。为了记念这1属于电影人及其所有影迷们的节日,本报采访了北京新影联公司总经理高军,与这位见证中国贺岁片发展的权威人士一同回想贺岁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贺岁片的起源提到贺岁片的起源,就必定提到“贺岁片之父”冯小刚。对高军来讲,冯小刚既是新影联院线方的合作伙伴,也是新影联成就出来的“腕儿”。高军用了冯小刚的原话来介绍了贺岁片的由来:“我是韩三平和张和平挽救的失足青年,而这一次‘挽救’把贺岁片给提出来了。”原来,冯小刚在拍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后,电影之路就非常不顺,还当了好久的“待业中年”。某一天,在北京的一家小酒馆里,新影联院线的前负责人张和平与他谈天说地,无意中就提起了国外的“贺岁片”,自然也就有了让冯小刚拍贺岁片的建议。“贺岁片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甲方乙方》火了,冯小刚很自然地拍摄了以后的喜剧电影。看到小刚成功了,大家又模仿他拍摄出了1些小制作的影片,然后都选择在过年期间上映,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贺岁档’。”虽然影迷们认为中国贺岁片历史是源于《甲方乙方》,但在专业人士眼中,贺岁片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3年,成龙的《红番区》就是在那时进入内地电影市场的,所以这部片子无疑也是贺岁电影的开山之作。高军介绍道,“香港电影在操作模式和市场理念与好莱坞最为接近,所以香港是最早流行开贺岁片的,诸如《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只要是贺岁片,香港的明星们都会倾情演出,连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担纲主演,正好体现了贺岁片喜庆、热烈和全民贺岁的主旨。”贺岁片的发展十年,孩童可以成长为少年,幼苗也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而贺岁片也逐步延伸其存在的意义。“虽然贺岁片在中国起步得比较晚,白癜风权威医院但发展得很快。这些影片见证了十年间白癜风遗传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培养了观众在岁末进行文化消费的习惯,推动了其他档期的构成,同时建立了中国电影人档期运作的意识和理念。”在高军眼里,贺岁片的构成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里程碑”。贺岁片的发展轨迹,印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完善和成熟。据高军介绍,贺岁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1996年,这可以说是香港贺岁片称霸阶段,也是内地贺岁片的雏形阶段;1997年-2001年,是以冯小刚的喜剧片阶段,除冯氏喜剧外,冯巩的《没事偷着乐》、傅彪的《考试一家亲》等小制作影片也开始争抢“贺岁档”;2002年至今,主要是古装商业大片的战争,而且从《英雄》开始,贺岁片票房就开始破亿元若轻易。另外,从票房情况看,1998年贺岁片只拿下3000万元,2001年贺岁片票房增加到6000万元,而2002年以后,贺岁片就创下3个亿的票房。“电影市场是用票房说话的,所以我敢肯定地说,中国贺岁片的发展轨迹是逾越式的,是飞速发展的。”作为贺岁片成长的见证人,高军异常兴奋,声音高亢了很多。十年,只能算是贺岁片发展中的一次盘点,所以高军也对其做出极高的展望:“虽然每一年的贺岁档会涌进大量的影片,但是对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这些片子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贺岁片出现的越多越好,让观众在观影时有更多的选择性。”10大贺岁片NO.1《甲方乙方》:该片不单单首创了中国贺岁片的先河,还创造了一部影片在一个城市收回全部本钱的纪录。该片本钱唯一400万元,当时仅在北京这1所城市上映,但票房却收回了1500万元。NO.2《满城尽带黄金甲》:该片票房收入高达3亿元,创了贺岁片票房的最高纪录。NO.3《英雄》:一部值得记念的电影,由于该片的问世,让贺岁片类型变得丰富多彩了,同时最早让贺岁片票房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国产电影的一个惊人纪录。NO.4《》:这是冯小刚电影中票房首部过亿元的电影。同时,该片使冯小刚成功转型,消除了“北热南冷”的观影局面。NO.5《无极》:陈凯歌首次执导古装商业大片,并成功拿下1.5亿元的票房,虽然引发了一场“血案”。NO.6《天下无贼》:拿下1.3亿元,创了冯小刚贺岁片的票房纪录。NO.7《工夫》:周星驰经典,无庸多说。NO.8《霍元甲》:这是非内地导演贡献的首部贺岁片,虽然该片在上映以后有不小争议,但仍然是香港导演正式加盟内地贺岁片的一个标志。NO.9《没完没了》:冯小刚首次起用港台演员(吴倩莲)。NO.10《如果·爱》:陈可辛用歌舞片开辟了贺岁的新形式,同时也拓展了“贺岁档”档期,将该档期从12月底提早到12月初。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qkh.com//mjccby/8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