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胃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胃出血医院 >> 健康知识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
昨天走在小区内,听到一对婆媳在吵架,围绕着是否要给小孩子“秋冻”的内容。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之时,不要随意的减去厚衣服,以免受寒而变生他病;而“秋冻”是指天气虽有凉爽之意,但长夏季节的暑气与湿热还未完全散去,故不要过早过多的增加衣服。
时下正值秋季,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秋冻”到底该怎么冻?如何科学地冻一冻才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秋冻”的那些讲究!
“秋冻”到底是什么?
所谓“秋冻”,其实就是防寒锻炼。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秋冻”适用于夏末秋初,日照温度在20℃左右时,减少穿衣,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
“秋冻”原则:身体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
但是,“秋冻”的作用很有限,特别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病原体很容易滋生,因此,秋冻也有讲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秋冻”的那些讲究
“秋冻”并非人人适合,就算“冻”也应该有限度,因此,“秋冻”要讲究科学!
我国南北方因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有所差异。
南方秋凉来得迟,早晚温差不大,甚至入冬也不是特别寒冷,因此可以适当的“秋冻”,不必过早的添衣。
而北方却说冷就冷,昼夜温差大,因此千万别盲目去“冻”。到了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变化快,身体遇冷的调节能力开始下降,如果还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这时就要随时增加衣服,以身体不觉得冷为宜。
切记4部位“冻不得”
1
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所以人们常说“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入秋后,应注意脚部保暖。
2
小腹
腹部保暖至关重要,特别是肚脐周围。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受凉,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所以要防止脐部着凉。
2
肩部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凉。
2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以下几种患者不能“秋冻”
1
呼吸道疾病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者,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2
心脑血管疾病者
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温差大,血管收缩,加重负担,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2
慢性胃病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2
关节炎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最后强调:秋冻并不是完全的让你受冻,只是说不需要过多的增加衣物,不然身体的抗寒能力就会下降,到了冬天的时候就难以适应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