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胃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胃出血常识 >> 干实事说真话钟南山院士之家风探究
如果不是媒体报道,我很难相信钟南山已经84岁。这个年纪,早应该在家含饴弄孙了,他却在第一时间冲向疫情的一线。
他嘱咐我们好好待在家里,尽量不要外出,自己却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前线。我们对他并不陌生,非典之后,他就被大众膜拜成英雄。
和平时期,多元文化影响下,要让国人顶礼膜拜是很不容易的。
钟南山,忠于祖国,迎难而上,重于泰山,这是网民给予他的爱戴。“国士无双”更是全国人民对他的敬重。
我在舆情里读懂了大众的心声,这其实也代表着我的尊敬。
钟南山,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最信任的个人品牌。
他的声音真实,成为非常时期民众最期待的声音。他的表达贴心,与亿万民众心心相通。
1月2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接受媒体采访。他很稳重地解答了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疫情什么时候达到高峰?他是这样回答的:“很难绝对地估计,不过应该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了。”这一回答无疑是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疑问,也对我国各地防疫的工作有着指导性建议。
当采访进入最后,钟南山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这句话他是含着热泪说的,说这句话之前他讲了一个细节:武汉的学生告诉他,武汉市民全部都在家里唱国歌,来激励武汉人渡过这个艰难的关头。
看到这一段视频,我也热泪盈眶。我想起来电影《无问西东》有句台词:
“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而钟南山,他就代表着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在大众心中,有这些,就足够完美。
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敢医敢言”的信条,这其实也是他行医做人的准则。干实事说真话,这是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我们来从钟南山院士的家风家教中探究他成为“国民偶像”的必然。
钟南山于年10月出生于南京的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上世纪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医院创始人之一。可以说,钟南山的父母是上世纪医学界的著名人物。
从小出生于这样的医学世家,钟南山对医学也产生了兴趣,于是也从事了医学方面的研究。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也是当今世界上呼吸内科的领军人物之一。
中学时期,他在广东省实验中学读书。这所中学现在仍然是也是一线中学之一。他成绩优异,认真刻苦。年考入北京医学院,他酷爱运动,年因体育成绩突出被抽调到北京市集训队训练,在年第一届全运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米跨栏的全国纪录。
年大学毕业后,钟南山成功留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年4月到英国进修,在伦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都学习过一段时间。进修结束没有选择留在英国,而是义不容辞回到中国,为中国的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钟南山的留学经历和回国任教,应该都深受父母影响。他能有此成就,父母一定是最好的榜样。
对钟院士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钟世藩。父亲早年留学美国,解放后是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五十年代国家还很贫穷,科研条件更是有限,他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小白鼠做实验,家里也成了他的实验室。
艰难时期时他被“靠边站”,还是痴心于研究,总结自己行医数十年的经验,写成了40万字的专著《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年他去世前还念念不忘研究,常与儿子探讨病毒与磁场的关系。
钟南山年9月从北京回到广州家中,之后一段时间,总觉得父亲的眼中充满忧虑。父亲担心什么呢?他不敢多问。
直到一天,不爱说话的父亲突然问了他一句:“南山,你今年几岁了?”他一时没明白父亲的用意,回答说36岁。“唉,都36了,真可怕……”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一夜,品味着父亲未说完的话,钟南山想了很多很多,他明白父亲的苦心,想到自己都36岁了还一事无成……心里有如翻江倒海。
钟南山多次对别人说,他的医学事业是从36岁真正开始的。
他深受父亲的影响,专注研究和医疗,正直真实,极其务实。父亲临终之际嘱咐他,“千万不要开追悼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他一直铭记在心。
父亲曾告诫钟南山,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对钟南山影响至深,他的办公室至今还挂着“敢医敢言”。
父亲他一生讲话很少,但每讲一句话,一定都有依据。“文革”时他写儿科鉴别诊断的书,当时让钟南山改一下序言。儿子向父亲建议:“你这样写,跟不上形势,起码得加几句。”
他回了一句:“加了干什么?”
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就是一定要实在。
钟世藩常对钟南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能够在这世界上留下点东西,他就不算白活。”这一句话也影响了钟南山的一生。
钟南山院士的母亲廖月琴出自鼓浪屿廖家。廖家是鼓浪屿一个有名的家族,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钟南山的大姨妈医院营养室主任,廖素琴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专家,他们的儿子钟南山的表哥戴尅戎(戴克戎)是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回鼓浪屿后成为原设于医院内科主任,年首先在厦门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他的舅妈陈锦彩一辈子古道热肠,鼓浪屿人都称她“廖医生娘”,他们夫妇俩一直深受老鼓浪屿人的称道和感佩。
钟南山院士的堂祖父爷爷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先生,他的表舅林俊卿是著名声乐家,也是医学博士。有次记者问钟院士舅妈陈锦彩老人为什么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都发展特别全面,她这样回答:“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
我曾在鼓浪屿上感受厦门特有的历史文化。鼓浪屿的炮仗花好似鼓励钟南山讲真话的吉祥花喜气洋洋,敢于直言。满怀欢喜寻到林语堂故居,老楼破败不堪正在修葺,但从老拱门里、从二楼陈旧的窗台上,可以遥想文学大师在这市井烟火中怎样脱俗?也想象他的语言智慧或许就来自于这凡尘俗世?
家族的影响,一定也是钟南山秉承良好家风成长的背景。厦门有着浓郁的文艺范,郑成功、陈景润、林巧稚、林徽因、冰心、舒婷,每一个人物都会让你满怀情感,新生暖意。钟南山其实也深受厦门鼓浪屿母亲家庭环境的熏陶。
钟院士医学成就很高,社会贡献很大,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他不讳言自己有过的教训。他在年所写的一篇自述中说:
“年我(从北医)调回到广医院,当时医院。起初,我很想当胸外科医生。医院的老医生却说:“钟南山已经35岁了,还搞什么外科。”医院急诊室。因毕业后没搞过临床,一次出诊时将一名有结核病史的胃出血病人,误诊为“结核性咳血”,差点误了事。此事对我刺激很大。从此我刻苦钻研技术,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到深夜。在八个月时间内,我写下了四大本医疗工作笔记,体重也掉了整整12公斤,但我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非典初期,钟南山坚持自己的看法,“一个是关于病原,到底是什么?一个是对这个病的认识,二三月份有人说控制了,我说没有控制。第三是我提出国际大协作的思路,有人说大协作是错的。”
他说他始终有一种信心,“主要是我们的国家,社会的风气,现在比较讲究实事求是,看事实,特别是群众。因此我不觉得压力很大,我也不觉得他们说的怎么怎么可怕,我认为是可以过去的,我的动力比压力要大得多。”
央视《面对面》采访钟南山。节目录制中,主持人王志突然问:“你关心政治吗?”
钟南山脱口而出:“我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
今天,让一个84岁的老人上前线,这让我们年轻人担忧汗颜的同时,对他更牵挂和尊重。
干实事说真话,是钟南山的家风家教。
“我这么多年一直跟学术界很好相处,就是说我要按照事实来说话。有时候大家观点不一样,争论得很厉害,一旦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就可以说服我。我可以纠正过来。在学术界,大家都很强,压服是不行的,只能靠事实去说服。”
这几天,网络上也不断发出钟院士健身的照片,大众对他强健的体魄和精神感到吃惊。他说人有几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实际年龄相同的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一个人有好的心态,反过来会改善他的生理年龄。还有就是通过运动等,也可以保持生理年龄的“年轻”。
他出生于年,他的爱人李少芬与他同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女篮国手。他们的女儿钟惟月是优秀游泳运动员,年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纪录。儿子钟惟德是广州的著名医生,曾荣获广州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医院篮球队的“中流砥柱”。
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
钟南山院士的铮铮铁骨和大无畏精神,是他的家庭给予他的精神滋养。干实事说真话,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唠叨和功利性的期望,往往都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而榜样的作用和润物无声的影响,往往能激发子女树立奋斗的目标。
他的父母给予他这样的影响,他的子女,从他的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人民爱得如此深沉。
小编有话说,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全国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与青少年励志报告,邀请权威专家和行业主管领导深入基层指导。有意者可联系小编。
▲ ▲小编